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5年取得了多方面的显著进展: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交通网络日益完善
铁路方面
高铁建设加快推进,成渝中线高铁等项目启动建设。目前成渝之间的高铁运营班次密集,使两地间的通行时间进一步缩短,极大地促进了人员流动和要素的便捷流通。例如,从成都东站到重庆沙坪坝站最快仅需1小时左右,为商务出行、旅游观光等创造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公路方面
高速公路不断加密,成资渝高速等新线路建成通车。这不仅加强了成都和重庆两大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联系,也进一步完善了区域内的公路交通网络,对于推动沿线地区的产业协同发展、物流运输等有着重要意义。
城市轨道交通方面
成都和重庆的城市轨道交通都在不断拓展延伸。成都的地铁线路逐步向周边区县延伸,重庆的轨道交通也在持续加密站点和线路,部分线路开始实现跨区域的规划对接,为同城化发展奠定了交通基础。
能源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在电力领域,川渝电网一体化加速推进,开展了电力市场一体化建设试点。双方加强了电力资源的互补调配,提高了区域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例如在夏季用电高峰时期,可以通过电网的互联互通,更好地满足两地的用电需求,减少电力供应不足的风险。
现代产业协同发展
制造业协同共进
汽车产业
成渝地区汽车产业的协同发展成效明显。两地汽车企业在零部件配套、技术研发、新能源汽车发展等方面加强合作。例如长安汽车等企业在成渝地区优化产业布局,零部件供应商在两地之间形成了更紧密的产业链关系。成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为重庆整车企业配套,反之亦然,提高了产业整体的效率和竞争力。
电子信息产业
在电子信息领域,成都和重庆发挥各自优势。成都的软件研发、集成电路设计等与重庆的电子制造等环节形成协同。例如,在笔电产业方面,重庆的笔记本电脑制造产业与成都的相关配套产业合作,共同推动成渝地区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
现代服务业协同创新
金融合作
两地金融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金融机构互设分支机构增多,在金融监管协调、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例如成渝地区共同推进金融科技创新,在移动支付、供应链金融等方面开展合作,为两地企业的融资和发展提供了更便捷、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物流协同
构建了一体化的物流体系,物流枢纽协同建设取得进展。成都和重庆的航空物流、铁路物流、公路物流等多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更加顺畅。例如,中欧班列(成渝)的高质量开行,整合了成渝两地的货源、物流设施等资源,提高了在国际物流运输中的竞争力,成为连接欧洲与亚洲内陆的重要物流通道。
科技创新合作
创新平台共建
成渝地区共建了一批科技创新平台。西部科学城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它涵盖了成都科学城和重庆科学城。在这个大的创新平台框架下,两地整合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创新资源,共同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例如在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建立联合实验室,吸引了大量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入驻。
科技成果转化协同
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协同机制。两地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方面的合作,共同搭建科技成果交易平台。成都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研发的成果能够通过这个平台更便捷地在重庆实现转化,反之亦然。例如一些生物医药方面的科研成果,在成渝两地的医药企业中得到转化应用,推动了区域内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
生态环境共建共保
生态屏障建设
共同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在森林资源保护、植树造林等方面开展合作。例如在川渝交界的山脉地区,联合实施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程,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减少水土流失,保护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
环境污染联防联控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建立了联合监测和预警机制。对成渝地区的空气质量进行统一监测,当出现重污染天气时,共同启动应急响应措施,协调工业企业限产停产、机动车管控等措施,有效改善区域空气质量。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加强了对跨界河流的治理和保护,共同开展水质监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工作。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教育合作
成渝地区的高校之间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交流。包括教师互聘、学生交流交换、联合科研等。例如四川大学和重庆大学等高校之间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互派教师讲学,选派学生到对方学校进行短期学习或联合培养研究生等,提高了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水平。
医疗合作
两地医疗资源实现共享。建立了远程医疗服务体系,三甲医院之间开展远程会诊等业务。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成渝地区能够统一调配医疗资源,共同开展疫情防控、医疗救治等工作。同时,在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方面也开展了合作,提高区域整体的医疗服务水平。
体制机制创新
政策协同
两地在税收优惠政策、产业扶持政策等方面加强协同。例如对于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都和重庆在土地供应政策、财政补贴政策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划和协调,避免恶性竞争,形成政策合力,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区域合作机制完善
建立了多层次的区域合作机制。从省级层面到市级层面,通过召开联席会议、签订合作协议等方式,加强沟通协调。在具体事务上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如交通互联互通工作小组、产业协同发展工作小组等,负责推进各项合作任务的落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