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25年7月29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更新》中,将中国2025年经济增长预期从4%大幅上调至4.8%,2026年预期上调至4.2%,调幅居全球主要经济体之首。这一调整反映了中国上半年经济活动超预期、中美关税阶段性缓和以及结构性政策效果显现,同时也凸显了全球经济在不确定性中对合作的迫切需求。 一、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上调的核心动力1. 出口韧性与市场多元化 2025年一季度中国出口同比增长6.9%,对欧美和亚洲市场的强劲表现成为关键支撑。尽管美国在2025年初对华加征关税(涉及能源、农产品等),但中国通过市场多元化策略,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增速显著高于整体水平,抵消了部分压力。例如,一季度对东盟出口增长12.3%,占外贸总值比重提升至15.8%。2. 政策协同与内需提振 中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赤字率提高至4%、新增政府债务11.86万亿元)和宽松货币政策(降准降息、定向支持小微企业)形成合力。以旧换新政策带动消费品销售额超1万亿元,财政支出向民生和消费倾斜,推动居民消费支出对GDP增长贡献率回升至50%。此外,房地产市场在政策托底下逐步企稳,5月以来销售面积环比改善。3. 中美关税阶段性缓和 2025年5月中美贸易谈判取得进展,双方同意削减部分加征关税,美国平均有效关税从24%降至17%。7月瑞典会谈进一步延长关税暂停措施90天,缓解了市场对贸易摩擦升级的担忧。IMF指出,关税下调直接拉动中国2025年经济增速0.3-0.5个百分点。 二、全球合作的必要性与IMF的政策主张1.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仍存 尽管关税有所缓和,但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仍维持17%的平均关税,且8月1日部分关税暂停措施到期后存在恢复风险。IMF警告,若贸易协议失效,2026年全球产出可能被拉低0.3%,企业库存压力和投资抑制将加剧经济波动。因此,IMF呼吁各国通过构建透明贸易框架、减少投资壁垒来增强韧性。2. 结构性改革与财政可持续性 IMF强调,中国需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科技创新(如半导体、新能源)和绿色转型的支持,同时防范地方债务风险。对于发达国家,IMF建议稳定货币政策、恢复财政空间,避免因高赤字推高全球利率。例如,美国“大而美法案”虽短期刺激投资,但长期财政可持续性存疑。3. 区域合作与全球治理 金砖国家合作、RCEP区域一体化等机制被视为应对碎片化的关键。IMF特别肯定中国在扩大制度型开放(如海南自贸港对接CPTPP规则)和推动南南合作(如对最不发达国家零关税)方面的努力。同时,IMF呼吁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在债务重组、气候融资等领域加强协作,避免“各自为战”。 三、中国经济的长期挑战与应对1. 内需动力与结构性转型 尽管消费有所回暖,但居民储蓄率仍偏高,需通过完善社保体系(如扩大医保覆盖)释放消费潜力。此外,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10.4%,需通过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城市更新实现软着陆。2.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美国2025年大选后可能调整对华关税政策,若特朗普上台后兑现60%关税承诺,将对中国出口造成显著冲击。因此,中国需进一步深化与东盟、中东等地区的经贸合作,降低对单一市场依赖。3. 政策协同与预期管理 中国需平衡短期刺激与长期改革,例如通过“科技创新+绿色金融”双轮驱动培育新质生产力,同时利用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机制避免政策冲突。IMF建议中国加强政策透明度,稳定市场预期。 四、全球合作的现实路径1. 多边框架的强化 IMF主张以WTO改革为核心,推动争端解决机制重建和规则现代化,反对单边主义关税。中国可联合发展中国家,在数字贸易、知识产权等领域提出包容性方案。2. 区域机制的互补 RCEP框架下的原产地累积规则、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平台已展现实效。未来可探索“一带一路”与欧盟“全球门户计划”对接,促进基建标准互认。3. 危机应对的协调 针对债务风险,IMF呼吁建立“债务处理共同框架”,并推动发达国家减免低收入国家债务。中国可通过参与G20债务重组、扩大本币互换协议等方式贡献力量。IMF的上调预期既是对中国经济韧性的认可,也警示全球经济需以合作替代对抗。中国在扩大开放、推动改革的同时,需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贸易碎片化、债务危机等挑战,为世界经济注入稳定性。正如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所言:“信任的重建需要制度协作,而非短期修补。”唯有通过务实合作,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全球增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