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石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项目于2025年8月10日在福建漳州正式启动,标志着两岸石化产业合作进入系统性研究与战略规划的新阶段。该项目由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福建研究院牵头,集合了涂善东、钱旭红、钱锋等8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及30余位行业专家,旨在通过跨学科研究探索两岸石化产业深度融合的可行路径。 一、项目核心目标与研究方向1. 政策与制度创新 项目聚焦梳理两岸石化产业互补合作的新切入点,重点研究如何构建更开放的融合政策与制度对接机制。例如,探索两岸标准共通、技术认证互认、跨境资金流动便利化等创新举措,为未来石化产业融合示范区建设提供政策框架。福建省近年来已在标准共通领域先行先试,如建立“两岸行业标准共通服务平台”,推动31个领域38项两岸标准共通试点,未来可能将这些经验纳入项目研究成果。2. 绿色低碳转型路径 结合福建海域特色,项目将分析两岸石化产业在绿色能源、循环经济等领域的合作潜力。例如,古雷石化基地已通过“少油多化”设计理念,推动炼油产能向化工原料转化,减少碳排放;未来研究可能进一步探索氢能炼化、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的两岸联合研发。3. 产业链协同发展 研究将围绕“油头化尾”全产业链布局展开,重点分析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如30万吨/年EVA装置)的成功经验,推动两岸在高端材料、精细化工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例如,古雷石化的EVA产品已应用于光伏薄膜、高端鞋材等领域,未来可能通过技术共享拓展至新能源汽车、航空材料等新兴市场。 二、实践基础与典型案例1. 古雷石化基地的先行探索 作为大陆唯一的台湾石化产业园区,古雷已形成“两岸合资+陆台轮值管理”的独特模式。例如,古雷炼化一体化一期项目由中石化与台塑集团合作建设,其EVA装置由台方主导技术优化,实现了98天连续稳定运行的行业领先水平。目前,园区已吸引奇美化工、台达化学等10余家台企入驻,形成从炼油、乙烯到下游新材料的完整产业链,年产值超3200亿元。2. 政策支持与制度突破 福建省近年来出台多项惠台措施,如《福建省促进两岸标准共通条例》立法、设立两岸产业投资基金(如规模7.86亿元的台商海峡两岸产业投资基金)等,为两岸石化合作提供制度保障。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石化化工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更明确支持古雷建设集聚两岸资源的全球竞争力产业基地。 三、挑战与应对策略1. 政治与贸易壁垒 尽管两岸产业互补性显著,但ECFA部分关税减让中止、台湾未加入RCEP等因素仍制约合作深化。例如,台塑集团曾表示ECFA变化导致其石化产品在大陆市场竞争力下降。项目研究可能建议通过“先试先行”模式,在古雷等示范区探索关税优惠、跨境物流简化等政策,降低政治因素影响。2. 技术保密与标准差异 两岸在高端化工技术、环保标准等方面存在差异。例如,台湾在ABS树脂、特种橡胶等领域技术领先,但大陆市场准入需符合国标要求。项目将研究建立技术共享平台,推动两岸在石化装备、工艺标准等方面的协同创新。3. 绿色转型压力 全球“双碳”目标下,两岸石化企业需共同应对低碳技术研发、能源结构调整等挑战。古雷基地已通过引入沙特阿美技术建设百万吨级乙烯装置,并规划2030年实现清洁能源全覆盖,这一经验或成为项目研究的重要参考。 四、未来展望与区域联动1. 示范区建设规划 项目计划提出石化产业融合示范区的具体规划思路,可能以古雷为核心,联动漳州、厦门等地形成“1+N”产业集群。例如,厦门海辰储能、上海迪赛诺医药等企业已通过两岸产业基金获得投资,未来可与古雷石化形成新能源材料供应链。2. 大湾区协同效应 深圳作为大湾区核心城市,其盐田港的LNG加注中心、保税燃料油业务可与古雷石化的原料运输需求形成互补。例如,深圳凯利餐饮已参与古雷基地后勤服务,未来可能拓展至供应链金融、跨境物流等领域。3. 国际合作延伸 项目研究将关注中沙古雷乙烯项目(总投资448亿元)等国际合作案例,探索“两岸+第三方”的合作模式。例如,沙特阿美在古雷的技术引入可与台湾在高端化工的经验结合,共同开拓东南亚、中东市场。该项目的启动标志着两岸石化产业合作从“项目驱动”向“战略引领”升级,未来研究成果有望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推动形成“技术共研、标准共通、市场共享”的产业新生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