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达木枸杞:高原小红果的产业振兴奇迹在平均海拔2800米的柴达木盆地,每年金秋时节,43.6万亩枸杞林染红了戈壁荒漠。2025年,这里的枸杞鲜果总产量预计达29.74万吨,干果年产量近10万吨,这个被称为"高原红宝石"的小红果,正通过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和品牌化运营,书写着一个西部特色产业的致富传奇。## 自然禀赋:得天独厚的黄金产区柴达木盆地的生态环境赋予了枸杞独特的品质优势。这里每天10小时的充足日照、12℃的昼夜温差,让枸杞积累了丰富的营养物质,优质大果占比超过70%。科学检测显示,柴达木枸杞的黄酮含量较其他产区高30%左右,而2800米的海拔、干旱少雨的气候则大幅减少了病虫害发生,加之无工业污染的洁净环境,使其有机枸杞达到国际同行业最高标准。格尔木种植户海永存的经历颇具代表性。这位拥有15年种植经验的农户,如今承包了60多亩枸杞地,年纯收入可达30万元,高峰期更是达到40万元。每年采摘季,他要雇佣数百名当地群众,仅工资支出就达20万元,生动诠释了"小红果"如何变成"致富果"。## 产业升级:从种植基地到产业集群海西州通过构建"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推动枸杞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种植端,以都兰为核心区,规划建设了巴隆、诺木洪、格尔木三大标准化示范基地,2025年计划新增种植面积3.4万亩,更新老旧果园4.1万亩,补植有机苗木635.58万株,全州枸杞种植规模将突破45万亩,其中绿色有机种植面积达25万亩。加工环节的突破尤为显著。格尔木市已建成各类加工线63条,其中锁鲜生产线日产能1.78吨,原浆生产线日产能65.8吨,烘干线日产能162吨。特色生物产业园引进5家企业,预计2025年底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5000万元。从传统干果到锁鲜枸杞、枸杞原浆、枸杞酒、枸杞芽茶等122款精深加工产品,柴达木枸杞的附加值实现了几何级提升。冷链物流体系的完善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关键支撑。都兰县引进专业冷链企业,构建"产地预冷+干线运输+终端配送"全程冷链方案,建成4个冷链库和3个冷链货柜,实现鲜枸杞36小时直达江浙沪市场。2025年,仅都兰县就计划实现鲜枸杞销售量200余吨,产值突破2000万元。## 品牌战略:从区域特产到国际品牌柴达木枸杞的品牌价值已达196.75亿元,成功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产品,出口量占青海省的90%以上。这一成就得益于系统性的品牌建设工程:在质量管控方面,海西州制定《有机枸杞标准化种植规范》,对12项核心指标作出明确规定,建立州、县、乡三级监管体系和产品溯源制度,实现从田间到舌尖的全程监管。格尔木建成专业检测实验室,年定性检测超1000批次,定量检测200批次以上,确保产品品质稳定可控。市场开拓方面,线上线下齐头并进。493家企业、个人网商入驻主流电商平台,2025年一季度以枸杞为代表的滋补食品实现网络零售额1100万元,同比增长26.4%。线下建成2个专业化枸杞交易市场,在省内外设立39家旗舰店、专卖店,并通过参加成都糖酒会、消博会等展会,签约合作意向3158.5万元。国际市场布局成效显著。通过"农户+基地+海关+出口"模式,柴达木枸杞已出口法国、德国、比利时等国家,并在越南设立特色产品展示专柜,2025年一季度有机枸杞出口额达741.5万元。## 生态富民:绿色产业的多重价值柴达木枸杞产业创造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模式。格尔木亿林万亩有机枸杞基地将4350亩荒漠变为绿洲,滴灌技术使水资源利用率提升60%;小岛村通过"以废治碱"技术改良盐碱地1600亩,红柳村"三色经济"示范基地让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800元跃升至3.2万元。如今,数十个绿洲及周边地区形成的枸杞经济林,已成为柴达木盆地的生态屏障。产业富民效应持续凸显。2024年格尔木市枸杞产业总产值突破7.99亿元,直接创造1000多个就业岗位,间接带动超1万人就业,农牧民人均年收入迈过1万元大关。全州4112户种植户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共享发展红利,2025年枸杞采摘季预计将产生7.35万人次的劳务用工需求。根据《全域打造柴达木绿色有机枸杞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海西州正系统推进枸杞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这个扎根高原的特色产业,正以"小红果"的甜蜜力量,持续书写着西部乡村振兴的"大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