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具有深远意义、面临诸多挑战,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积极推进。
意义
提高生产效率
在制造业中,通过数字技术如物联网(IoT)实现设备联网和数据采集。例如,汽车制造企业的生产线上,各种设备如机器人焊接臂、数控机床等通过物联网传感器连接起来。传感器可以实时收集设备的运行数据,如温度、压力、运行速度等,并将这些数据传输到后台的数据分析系统。企业可以基于这些数据进行精准的生产调度,提前预测设备故障并进行维护,减少停机时间,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优化资源配置
数字经济中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对实体经济的资源分配提供决策支持。以物流行业为例,借助大数据分析不同地区的货物运输需求、仓储容量以及交通状况等信息。人工智能算法可以根据这些数据优化运输路线规划,合理安排仓储布局,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催生新业态新模式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催生了共享经济这一典型业态。例如,共享单车通过互联网平台将自行车这一传统交通工具与移动支付、定位技术相结合。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便捷地找到附近的可用单车,扫码开锁使用,使用完毕后在指定地点锁车并支付费用。这种模式既提高了自行车这一实体资产的利用率,又满足了人们短距离出行的需求,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面临的挑战
数字鸿沟问题
不同规模的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能力上存在巨大差距。大型企业往往有更多的资金和技术人才来开展数字化转型工作。例如,一些大型制造企业可以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先进的智能制造系统,采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来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而中小企业受限于资金和技术实力,可能连基本的办公数字化都难以实现,在获取数字技术、数字人才方面也面临困境,这阻碍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全面融合。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过程中,企业会收集大量的数据,包括客户的个人信息、企业的生产经营数据等。例如,金融机构在开展线上业务时会获取客户的身份信息、财务信息等敏感数据。一旦这些数据泄露,不仅会损害客户的利益,还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声誉损失。同时,企业也需要保护自身的商业机密数据,如生产工艺、研发数据等不被竞争对手窃取。
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难度大
传统产业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其生产流程和管理模式往往比较固化。例如传统的纺织业,许多企业长期采用人工操作的传统生产设备,员工的数字化技能水平较低。要实现数字化转型,企业需要对生产设备进行大规模更新换代,对员工进行数字化培训,还要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这涉及到巨大的成本和复杂的组织变革,转型难度较大。
推进融合的措施
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加大对宽带网络、5G基站、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力度。例如,在偏远地区加快5G网络覆盖,使当地的实体经济企业能够享受到高速、稳定的网络服务,为企业开展物联网应用、大数据传输等业务提供基础保障。同时,推动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合理布局,为企业提供可靠的云计算服务,降低企业的数字化运营成本。
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
对于中小企业,政府可以通过出台补贴政策、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企业采用数字化技术。例如,给予采用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的中小企业一定比例的资金补贴,降低其数字化转型成本。同时,开展数字化转型培训和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提高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的数字化意识和技能。对于大型企业,鼓励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建设数字化标杆工厂,在产业链中推广数字化技术应用。
完善数字经济相关法律法规
制定数据安全法、数字隐私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数据的收集、使用、存储等规则,规定企业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例如,规定企业必须采用加密技术保护客户数据,在数据共享时必须经过客户同意等。同时,针对数字经济中的新业态如电子商务直播等,制定相应的市场监管法规,规范市场秩序,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健康融合发展。
培养数字人才
在高校和职业院校中增加数字经济相关专业和课程设置,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工程等专业。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有机会参与企业的实际数字化项目。企业也应重视内部员工的数字技能培训,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内部培训课程等方式,提升员工的数字素养,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提供人才支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