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强调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经济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内涵与依据
从资源禀赋出发
不同县域有着独特的自然资源。例如,有的县域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像山西的一些县域煤炭储量巨大。如果因地制宜,就可以围绕煤炭资源发展煤炭开采、洗选、煤化工等相关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还有的县域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如山东寿光,凭借其肥沃的土地和适宜的气候,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产业。寿光根据当地的土壤、水源等条件,不断优化蔬菜品种,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从传统的蔬菜种植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蔬菜生产、加工、销售和蔬菜科技研发中心,形成了完整的蔬菜产业链。
基于区位优势
靠近大城市的县域可以承接城市的产业转移和辐射带动。例如,江苏昆山,紧邻上海。昆山利用其区位优势,积极吸引上海的产业转移,从最初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承接,逐步发展到如今以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制造等高端制造业为主的产业格局。
位于交通枢纽的县域则可以围绕交通优势发展物流、商贸等产业。比如河南新郑,新郑国际机场坐落于此,新郑围绕航空运输发展航空物流、临空指向性强的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临空经济产业,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发展路径
特色产业培育
传统产业升级
在一些传统产业为主的县域,如纺织业发达的县域,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引进先进的纺织设备,提高纺织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加强纺织面料的研发,开发新型环保、功能性面料,向高端纺织产品领域进军,提高产品附加值。
新兴产业导入
对于有条件的县域,可以积极引入新兴产业。比如一些生态环境良好、电力资源充足的县域,可以引入大数据产业。贵州的一些县域利用当地凉爽的气候、低廉的水电成本以及良好的政策环境,吸引了大数据企业的数据中心建设项目。这些县域通过建设数据中心,带动了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如数据存储、数据清洗、数据安全等服务产业的兴起。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以农业为基础的融合
县域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将农业生产与加工环节紧密相连。例如,在水果产量丰富的县域,除了新鲜水果销售外,发展水果罐头加工、果汁饮料生产、果脯制作等加工产业。同时,利用果园的自然风光和采摘体验,发展乡村旅游,打造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为一体的融合发展模式。
工业带动下的融合
在工业发达的县域,可以带动服务业和农业的协同发展。如在工业制造企业集中的县域,企业的生产需求可以拉动当地的物流、金融等服务业发展。同时,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和资金优势,投资发展现代农业园区,采用工业化的生产管理模式发展高效农业,实现工业与农业、服务业的融合互动。
政策支持与挑战应对
政策支持体系
财政政策方面
政府可以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投入。例如,设立县域特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重点产业项目进行扶持。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给予贷款贴息、设备购置补贴等支持。在农业领域,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等给予财政补贴,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税收政策方面
给予县域企业税收优惠。对于新办的符合县域主导产业方向的企业,在一定期限内减免企业所得税。对从事农产品加工、销售的企业,降低增值税税率或实行简易征收办法,减轻企业负担,鼓励企业发展壮大。
应对挑战
人才短缺挑战
县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吸引人才。一方面,改善县域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医疗水平,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制定优惠的人才政策,如给予人才安家费、提供人才公寓、对高层次人才给予特殊津贴等。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方式,柔性引进人才,解决县域人才短缺问题。
市场竞争挑战
县域要强化自身的品牌建设。以县域特色农产品为例,要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和品牌培育。通过标准化生产、质量认证等手段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博览会等活动,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县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县域企业要加强合作,形成产业联盟或集群,提高整体的市场议价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