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5年来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交通基建加速成网
铁路方面
高铁建设不断推进,成渝中线高铁等项目加快建设。目前成渝之间的铁路客运能力大幅提升,动车组列车开行对数持续增加,实现了公交化运营。例如成渝高铁,让两地间的通行时间大幅缩短,极大地方便了两地居民的出行以及商务、旅游等活动的往来。
公路方面
高速公路网络日益完善,如成资渝高速的建成通车,加强了成都和重庆之间的直接联系,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济交流和协同发展。此外,城市间的快速通道建设也不断推进,改善了区域内的交通微循环。
航空方面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的建成投运,与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等形成了更加完善的航空运输体系。成渝地区的航线网络不断拓展,国内外通航城市增多,航空运输能力显著增强,对于提升成渝地区在全球的交通枢纽地位有着重要意义。
能源基础设施协同建设
在电力方面,成渝地区加强了电网互联互通建设。例如,通过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建设,实现了电力的优化配置。两地在水电、火电、新能源等不同能源类型的协同发展上也有探索,提高了区域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保障了日益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现代产业协同发展
制造业协同共进
汽车产业
成渝地区汽车产业基础雄厚,两地在汽车制造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例如,长安汽车等企业在成渝两地进行产业布局优化,零部件配套企业之间的协作更加紧密。成都的汽车研发能力与重庆的汽车制造规模优势互补,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浪潮下,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共享零部件供应体系、协同开拓市场,提升了成渝地区汽车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电子信息产业
成都的集成电路设计、软件研发等优势与重庆的电子制造产业相结合。像成都的英特尔等企业与重庆的笔记本电脑制造企业之间存在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关系。成渝地区在5G通信、人工智能等新兴电子信息领域也开展联合研发和产业应用推广,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金融合作
成渝两地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例如,两地在金融监管协调、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等方面进行探索。成都和重庆的银行机构在支持两地重大项目建设方面开展联合授信业务,同时在金融创新方面,共同探索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等新模式,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物流整合
依托两地的交通枢纽优势,整合物流资源。构建了以铁路、公路、航空货运枢纽为核心的多式联运物流体系。重庆果园港和成都国际铁路港等加强了合作,实现了货物的快速转运和高效配送。两地还共同推动物流标准化建设,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促进区域内外贸易的发展。
科技创新合作
创新平台共建共享
成渝两地共建了多个科技创新平台。例如西部科学城,其中成都科学城聚焦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科研创新,重庆科学城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方面发力。两地的科研机构、高校在西部科学城内开展联合科研项目,共享科研设备和创新资源,促进了跨区域的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人才交流互动
两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科技人才的交流。例如举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人才交流大会等活动,建立科技人才共享机制。成都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可以到重庆的企业进行技术指导,重庆的科技人才也可以到成都的创新创业平台进行项目孵化,推动了两地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成渝地区建立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在重污染天气应对方面,两地统一预警标准,联合开展执法检查。例如,针对冬季雾霾天气,共同加强对工业污染源、机动车尾气排放、建筑工地扬尘等的治理,通过信息共享、协同执法等手段,有效改善了区域空气质量。
水资源协同保护
共同保护长江上游水资源。川渝两地在长江、嘉陵江、沱江等流域开展联合治水行动。建立了跨界河流的联合监测、联合执法机制,共同推进河长制工作。在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等方面进行协同,确保了区域内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教育协同发展
成渝地区高校之间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例如成渝高校联盟的成立,促进了高校之间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等。两地高校还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培养适应双城经济圈建设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在基础教育方面,也开展了学校结对帮扶活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均衡性。
医疗合作共享
两地医疗机构之间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远程医疗、专家会诊等形式,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例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开展了医疗技术交流、人才培养等合作,提高了区域整体医疗水平,让两地居民能够享受到更便捷、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