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5年来取得了诸多显著成就,跑出了令人瞩目的新速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交通基建
铁路方面
高铁网络不断加密。例如成渝中线高铁建设加快推进,这条高铁建成后将进一步缩短成渝两地的时空距离,实现两地间更快速的人员和物资流动。目前,成渝地区已经有多条铁路干线连接,像成渝高铁使成渝两地的通行时间缩短到1个多小时,极大地方便了沿线居民的出行,促进了区域内的旅游、商务等活动。
公路方面
高速公路建设持续完善。如连接成渝两地的高速公路不断进行扩容和优化,成安渝高速等线路增加了两地间的公路运输能力。同时,城市间的快速路建设也在加强,提升了区域内的交通便捷性,有利于加强成都都市圈和重庆都市圈的联系。
航空方面
成都和重庆的机场不断扩容升级。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投运,与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形成“双机场”格局,极大提升了成都的航空运输能力。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也在进行扩建工程,两个城市的机场航线不断拓展,加强了成渝地区与国内外的联系,使成渝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航空枢纽。
能源基础设施
在电力方面,积极推进川渝电网一体化建设。加强了电网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了电力调配的灵活性和稳定性。例如通过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建设,将四川丰富的水电资源更好地输送到重庆等地,保障了区域内的电力供应,同时也有助于实现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
现代产业协同发展
制造业协同
在汽车产业方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了从零部件配套到整车制造的深度协同。例如长安汽车等企业加强了在成渝两地的产业布局整合,重庆的汽车制造企业与成都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两地在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等方面也开展了联合攻关,共享技术成果,推动了成渝地区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
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成都的电子软件研发优势与重庆的电子硬件制造优势互补。成都的天府软件园聚集了大量软件研发企业,为重庆的电子制造企业提供软件支持和智能解决方案。重庆的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硬件制造产业则为成都的相关软件产品提供了应用场景,共同提升了成渝地区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中的竞争力。
现代服务业合作
在金融领域,两地积极推动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成都和重庆的金融机构加强了业务合作,例如在信贷市场方面,两地金融机构探索联合授信模式,为成渝地区的重大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两地还在探索共建金融服务平台,推动金融创新产品的开发,如在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等方面开展合作,提升了区域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在物流领域,加强物流枢纽建设和物流网络协同。成都国际铁路港和重庆果园港等重要物流枢纽加强了合作,开展铁水联运等多式联运业务。通过整合物流资源,构建了覆盖成渝地区、辐射西部地区的现代物流体系,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物流效率,有利于促进区域内的贸易和产业发展。
科技创新合作不断深化
创新平台共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同打造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例如西部科学城的建设,涵盖了成都科学城和重庆科学城。在这个区域内,聚集了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中心。像中科院成都分院和重庆分院之间加强了科研合作交流,共同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前沿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两地还共建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通过联盟的形式整合资源,实现技术共享、人才流动,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提升了区域内的产业技术水平。
创新资源共享
在人才资源方面,成渝地区推行人才互认政策。两地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日益频繁,比如成都的高校科研人员可以到重庆的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和合作研究,重庆的优秀人才也可以到成都的创新平台任职。在科研设备方面,两地通过建立共享机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可以相互预约使用,提高了科研设备的利用率,降低了科研成本,促进了科技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
生态共建共保取得进展
联防联控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成渝地区建立了统一的空气质量监测体系。两地对区域内的大气污染物排放进行联合监测,共享监测数据。一旦出现区域性的空气污染问题,能够及时联合制定应对措施,如在重污染天气下共同实施企业限产、机动车限行等措施,有效改善了区域空气质量。
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共同推进长江、嘉陵江等跨界河流的保护。川渝两地建立了跨界河流的联合巡查机制,加强了对河流污染源的排查和治理。例如对于嘉陵江流域,两地共同制定了污水排放标准,加大了对沿江企业污水排放的监管力度,确保了嘉陵江水质的稳定和改善。
生态修复合作
在山区生态修复方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强了对川渝两地山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修复合作。共同开展植树造林、森林抚育等项目,提高山区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在湿地生态修复方面,对成渝地区的重要湿地如四川的若尔盖湿地和重庆的长寿湖湿地等开展合作保护,通过生态补水、湿地植被恢复等措施,改善湿地生态环境,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