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些借势亚冬效应推动冰雪经济再上新台阶的策略:
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冰雪场地设施
优化现有滑雪场:对现有的滑雪场进行升级改造,增加高级雪道的比例,改善雪质维护设备,如引进更先进的造雪机和压雪车,以满足不同水平滑雪爱好者的需求。例如,在亚冬会的带动下,对黑龙江亚布力滑雪场等知名雪场进行改造,提升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打造冰雪主题公园: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建设集冰雪运动、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冰雪主题公园。在公园内设置多种冰雪项目体验区,如冰滑梯、冰雕展示、雪地摩托赛道等,吸引更多市民和游客参与冰雪活动。
完善配套设施
交通便利性:改善通往冰雪旅游景区的交通条件,增加公共交通班次,特别是在冬季旅游旺季。例如,开通滑雪场直达城市中心的专线巴士,或者加强机场、火车站与冰雪景区之间的交通衔接,方便游客出行。
住宿餐饮服务:提高冰雪景区周边住宿和餐饮的品质和多样性。建设不同档次的酒店和民宿,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游客的需求。同时,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冰雪主题餐饮,如冰雪火锅等,增加游客的体验感。
冰雪运动推广
校园冰雪运动普及
课程设置:将冰雪运动纳入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在有条件的地区开设滑冰、滑雪等课程。例如,东北地区的学校可以利用冬季天然冰场和雪场资源,每周安排一定课时的冰雪运动教学,培养学生对冰雪运动的兴趣和技能。
冰雪运动进校园活动:举办冰雪运动进校园系列活动,如冰雪运动知识讲座、冰雪运动比赛等。邀请专业运动员或教练到学校进行示范和指导,提高学生参与冰雪运动的积极性。
大众冰雪运动推广
社区冰雪活动:在社区组织开展冰雪运动活动,如社区冰上趣味运动会,设置冰壶、短道速滑接力等适合大众参与的项目。通过社区活动,提高冰雪运动在普通民众中的普及程度。
冰雪运动培训:建立冰雪运动培训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开办冰雪运动培训机构。提供滑冰、滑雪等项目的初级、中级和高级培训课程,满足不同水平爱好者的需求,同时也为冰雪运动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冰雪旅游开发
创新冰雪旅游产品
文化融合型产品:将冰雪旅游与地方文化相结合,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冰雪旅游产品。例如,在吉林长白山地区,可以将满族文化与冰雪旅游融合,推出满族冰雪民俗体验游,让游客在欣赏冰雪美景的同时,了解满族的冰雪民俗文化。
冰雪度假旅游产品:打造冰雪度假旅游线路,将多个冰雪景区串联起来,形成较长时间的度假旅游产品。如黑龙江的冰雪旅游线路可以包括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雪乡、亚布力滑雪场等景点,提供一站式冰雪度假体验。
旅游营销推广
亚冬会宣传平台:借助亚冬会的宣传平台,推广当地的冰雪旅游资源。在亚冬会的官方网站、社交媒体账号等宣传渠道上,展示当地冰雪旅游的特色景点、项目和优惠活动,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关注。
旅游合作推广:加强与国内外旅游机构的合作,进行联合推广。与国内其他冰雪旅游目的地合作,共同打造冰雪旅游品牌;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与周边国家如俄罗斯、韩国等的旅游机构合作,吸引更多国际游客。
冰雪产业发展
冰雪装备制造业
扶持本土企业:加大对本土冰雪装备制造企业的扶持力度,提供政策优惠、资金支持等。鼓励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提高冰雪装备的质量和性能,逐步实现高端冰雪装备的国产化。例如,支持黑龙江的冰雪装备制造企业开发更先进的滑雪板、冰鞋等产品。
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冰雪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吸引相关企业集聚,形成完整的冰雪装备制造产业链。通过产业集聚,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产业的协同创新能力。
冰雪服务业
赛事运营服务:提高冰雪赛事运营服务水平,培养专业的赛事运营团队。从赛事策划、组织到现场服务,确保冰雪赛事的顺利进行。同时,通过赛事运营,带动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如赛事转播、广告营销等。
冰雪旅游服务标准化:制定冰雪旅游服务标准,规范冰雪旅游企业的服务行为。包括景区服务、酒店服务、餐饮服务等方面的标准,提高冰雪旅游的服务质量,提升游客的满意度。
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
冰雪专业人才培养
高校专业设置:鼓励高校开设冰雪相关专业,如冰雪运动训练、冰雪旅游管理、冰雪装备制造等专业。通过高校教育,培养冰雪产业所需的专业人才,为冰雪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人才交流引进:加强与国内外冰雪产业发达地区的人才交流,引进优秀的冰雪人才。可以通过聘请国外冰雪专家到国内讲学、指导,或者选派国内人才到国外学习先进的冰雪技术和管理经验。
冰雪科技研发应用
冰雪运动科技:在冰雪运动领域开展科技研发,如开发智能滑雪设备、可穿戴运动监测设备等。这些科技产品可以提高冰雪运动的安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水平。
冰雪旅游科技:在冰雪旅游方面应用科技创新成果,如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打造虚拟冰雪旅游体验项目。对于那些因身体原因不能亲自参与冰雪活动的游客,可以通过VR设备体验冰雪旅游的乐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