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垃圾治理成效显著,提前一年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
北京街头橙色的智能回收箱前,居民们熟练地投放着分类好的垃圾,这些曾经被填埋的资源如今正悄然转化为绿色电力,点亮千家万户。
通州区广通小区的居民拎着一袋清理干净的塑料餐盒和纸箱,走到楼下的智能回收箱前,轻轻点击屏幕,投入垃圾,账户里立刻收到了返现。
“扔垃圾还能攒上几毛钱,挺好!”这位居民笑着说,这些返现可以直接当钱花。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北京各个小区已不鲜见。截至2025年,北京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能力已提升至31145吨/日,提前一年实现了原生垃圾零填埋的目标。
01 垃圾治理成效显著
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五年来,这座城市在垃圾治理方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生活垃圾处理量从2019年的2.77万吨/日下降为2025年的2.17万吨/日,减量率超过20%。
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进步更为明显。厨余垃圾日均分出量从2394吨增加到4828吨,增长102%。
可回收物日均回收量从3000余吨增长到7450余吨,增长148%。
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2%,提前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目标。
02 能源再生的绿色奇迹
垃圾焚烧和沼气处理不仅减少了填埋场的负担,更产生了巨大的绿色能源。
五年来,北京市焚烧和沼气所发绿电总量由20亿千瓦时增长到超30亿千瓦时,增幅高达50%。
与此同时,填埋气和沼气处理总量由1.77亿立方米降至1.27亿立方米,相关碳排放减少28%。
这些数字背后,是北京垃圾处理设施升级的结果。全市现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29座,其中焚烧设施13座,每日处理能力23750吨,生化设施16座,每日处理能力7395吨。
03 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在建筑垃圾处理方面,北京同样取得了显著成就。目前,北京市已有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设施77处,资源化能力和设施保有量全国领先。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6%。
在北京建工怀柔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中心,建筑垃圾经过分拣、破碎、筛分等一系列流程,变成高品质再生骨料。
该中心每年可处置建筑垃圾超70万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96%以上。
截至目前,已累计处置建筑垃圾近400万吨,实现降碳超过12万吨。
04 便民措施助推垃圾分类
北京推出了一系列便民措施,让垃圾分类变得更加容易接受和实施。
厨余垃圾“不破袋” 是其中之一。全市改造了全部11座厨余垃圾处理设施,使其具备处理带袋厨余垃圾的能力,实现了投放不脏手、减少桶站异味扰民。
在大件垃圾回收方面,全市确定了161家托底回收单位,实现343个街乡镇上门回收服务全覆盖。
针对低值可回收物,北京推出了“一袋式”和智能箱两种回收模式。
在试点“一袋式”回收模式的小区内,居民把外卖盒中的厨余垃圾清理干净后,可将餐盒与其他可回收物一同装入回收袋内回收。
目前,全市共计755个小区已采用“一袋式”回收模式。
05 科技助力垃圾回收
可回收物智能回收箱正逐步走进北京各个小区。
在通州区广通小区,居民可以将清理干净的废餐盒等各类可回收物投放至智能回收箱内,箱子的智能称重系统会自动完成称重,计费后直接将返现打入居民的手机账户中。
这类智能回收箱目前已在北京投放了640台,覆盖东城、朝阳、大兴、通州等多区,预计年底铺设总量将达到1800台。
在后台,分拣中心将运送来的可回收物细分成80个不同品类,最终运送至具备资质的再生资源加工企业进行循环利用。
06 市民参与度大幅提升
垃圾管理的进步离不开市民参与度的提高。市民垃圾分类参与率从73%提升至98.3%,增长了25.3个百分点。
同时,市民对垃圾分类的满意率达到了94.1%,较五年前提高了36.7个百分点。
全市已实现1.3万个居住小区、3000个行政村,11.7万多个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全覆盖。
为进一步方便市民投放垃圾,北京市还开展了桶站满冒脏污问题专项治理,对全市5.75万个桶站进行全面摸排,整改问题桶站1.49万个,增补各品类垃圾桶2.65万个。
07 未来展望
北京的垃圾治理并未止步于“零填埋”。根据规划,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将基本健全。
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将实现全覆盖。
北京还计划合理布局电解水制氢规模,探索利用垃圾沼气、污水污泥等生物质制氢。
甚至研究在阿苏卫循环经济园区等开展垃圾制氢的可行性,促进可再生能源高效循环利用。
北京的垃圾管理正朝着更高效、更环保、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建设现代化城市提供了一套可借鉴的样本。
从社区角落的分类驿站,到现代化的垃圾处理设施,北京正将废弃物转化为宝贵资源。
垃圾焚烧发电厂不再是令人避之不及的设施,而是城市能源供应的重要一环;再生资源加工企业里,塑料餐盒和泡沫箱经过分拣、压缩、处理,重获新生。
垃圾治理之路仍在延伸,下一步北京将探索垃圾制氢等前沿技术,这座城市的循环经济故事,正在翻开新的篇章。
|
|